(网经社讯)
当京东在2025年Q3财报发布前,摩根士丹利抛出《JD.com, Inc. Winter Is Coming》报告,直指京东即时零售战略的"代价高昂",市场却呈现出令人费解的分化态度:中金/高盛对阿里"增持";花旗/HSBC对美团"平配";而摩根士丹利却对京东"减持"。
这背后,是市场对三家公司即时零售战略本质认知的深刻差异。

短期|远场+近场的生态协同,阿里领先一步
阿里已构建完整的"远场-近场"协同生态:淘宝百万品牌供给与上亿精准会员资产(淘宝大会员+88VIP)无缝对接饿了么400万运力和菜鸟前置仓,实现从远场(电商)赋能近场(本地生活)的闭环。数据显示,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3.76亿,本地生活订单量年增长超25%,其"饿了么+淘菜菜+天猫超市"的即时零售矩阵已形成强大协同效应。
美团则依托30分钟履约网络与800万运力,通过"美团闪购"和"美团闪电仓"实现"近场延伸远场"。其核心优势在于:用户日均打开APP次数达4.2次,高频刚需场景为即时零售提供了天然流量入口。美团闪购已覆盖生鲜、酒饮、3C数码、药品等多品类,其"30分钟到家"的履约能力已形成差异化壁垒。
京东的即时零售布局相对滞后:虽然京东到家已覆盖1700多个县市区,接入15万家全品类线下门店,但其"小时购"业务仍处于追赶阶段。京东2025年Q2的即时零售亏损高达137亿,远高于美团的120亿和阿里的300亿,反映出其战略投入的急迫性和效率问题。更关键的是,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的用户习惯培育不足,APP用户中仅12%曾使用外卖功能,场景错配严重。

中期|CMR(客户管理收入)提升潜力,阿里美团双领先
CMR是衡量电商生态健康度的核心指标,即时零售通过增加用户触点和交易频次,理论上可为CMR贡献2-3个百分点的增量,长期可达5-10个百分点。但三家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潜力截然不同。
阿里在CMR提升上占据先机:淘宝的推荐算法与会员体系已高度成熟,88VIP会员的复购率高达65%,通过即时零售场景,阿里能将会员价值从电商延伸到本地生活,形成"电商-本地生活"的交叉销售闭环。数据显示,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中,70%的订单来自淘宝会员,CMR提升空间显著。
美团则凭借庞大的用户及时消费数据,构建了最精准的消费场景模型。美团日活用户1.2亿,超70%订单由算法自动调度,动态定价模型使高峰期溢价能力提升23%。其"外卖+到店+酒旅"的生态已形成强大的交叉销售能力,CMR提升路径清晰且数据支撑扎实。
京东在CMR提升上面临挑战:其2500万高价值Plus用户虽有消费能力,但即时零售场景的用户习惯尚未养成,用户粘性不足。京东到家用户复购率仅为美团的60%,且其"小时购"与京东主站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,CMR提升潜力相对有限。

长期|高频牵引低频,美团阿里双引擎,京东严重滞后
"高频低毛的外卖业务带动低频高毛的酒旅业务"是即时零售战略的核心价值。美团和阿里已构建成熟的高频-低频协同体系,而京东则严重落后。
美团的高频-低频协同已成熟:其酒店业务日均间夜量超百万,已超过携程成为国内最大平台。2024年4月上线的美团大会员体系,将外卖、到店与酒店旅行深度融合,实现了"高频-低频"的无缝流转。数据显示,美团外卖用户转化为酒店预订用户的转化率达18%,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%。
阿里则通过飞猪与淘宝的深度整合,构建了"淘天-飞猪-饿了么"的全链路生态。新上任的蒋凡将飞猪纳入阿里电商事业群,飞猪会员等级与淘宝大会员打通,实现了"电商流量-本地生活-旅游"的全场景覆盖。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中,旅游类订单占比已达35%,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。
京东则在这一关键维度严重掉队:直到2025年才开始开展酒旅业务,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京东的"高频-低频"协同尚未形成,其即时零售业务仍停留在"电商导流"层面,未能有效转化为酒旅等高毛利业务的增量。数据显示,京东酒旅业务的用户转化率仅为美团的30%,严重制约了其长期价值创造能力。

终期|AI大模型赋能,阿里领先,京东次之,美团垫底
即时零售大战为AI大模型提供海量消费数据,包括地理位置、时间偏好、消费能力、配送路径优化等,对搜索推荐和AI军备竞赛至关重要。
阿里凭借通义千问的成熟应用和海量数据积累,已在即时零售场景中实现AI驱动的智能推荐。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中,AI算法已实现80%的订单自动匹配,预测准确率达78%,为AI模型提供了高质量训练数据。
京东的言犀大模型虽已投入应用,但其即时零售数据规模和多样性远不及阿里。京东的"智能微仓"虽通过AI预测热销商品,前置库存准确率仅78%,与阿里相比仍有差距。
美团的LongCat大模型在即时零售场景中应用相对有限,主要聚焦于配送路径优化,未能形成全面的数据积累和模型迭代优势。美团虽拥有最丰富的即时消费数据,但其AI应用深度和广度仍落后于阿里。

笔者总结|战略纵深决定市场态度
市场对三家公司差异化态度的背后,是对其战略纵深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精准评估:
阿里已构建"电商-本地生活-旅游-AI"的完整生态,即时零售是其战略升级的自然延伸,CMR提升和高频-低频协同路径清晰,且AI能力加持显著。
美团凭借高频刚需场景和成熟的生态协同,即时零售是其护城河的自然延伸,CMR提升和高频-低频协同已见成效。
京东的即时零售战略则显得仓促且缺乏战略纵深,未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,高频-低频协同尚未形成,AI数据积累不足,导致市场对其长期价值存疑。
当其他巨头在即时零售领域构建生态闭环时,京东的"零佣金"策略虽短期吸引商家,却未能解决长期盈利问题,反而加剧了其战略的脆弱性。市场对京东的"减持"态度,实则是对其战略路径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理性评估。在即时零售的终局之战中,生态协同能力、数据积累深度和战略纵深,将决定谁真正能成为"万亿市场"的赢家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